10月28日,应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的邀请,中国人民大学赵晓耕教授来我校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城关校区西区齐云楼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观念的价值——疑疑,亦信也”的学术报告。报告会由金沙威尼斯欢乐娱人城李守良副教授主持。
赵晓耕教授从我们目知眼见的社会现象、耳熟能详的法律现象切入,从传统法的特点、古代法律文本的借鉴意义、法深无善治、法律与语言表达、法律与道德和信仰等方面展开讲述。赵老师主要从批判、反思的角度去解读受传统文化影响的观念在当代社会生活和法律中的影响,并指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赵老师首先以一张行政处罚告知书里出现的问题为例,提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虽然是古代的产物,但在当代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亦会对我们的观念产生影响;文化在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无关我们的好恶。由于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是移植来的,所以多数学生对法律史的了解仅是从书本上得到的,认为法律史在当代作用不大,而赵老师则以行政处罚中的小事例让现场同学对此类问题产生了思考并有了新的认识——我们对于中国法律史思想的认识不能拘泥于课本,应该站在当下的环境去重新审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德法互补是中国古代法律最大的特点,赵老师指出此特对后世的立法思想有重要影响。“德”也是中国古代法律思想所推系的。
赵教授从法律和语言的关系出发,指出“书不及言,言不及义”,语言自身有其难以克服的缺陷——先天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在法律中的语言也具有此特点,因而法律需要解释。赵教授指出,文字虽有其自身的缺点,但文字也并非是最差的表达工具;法律也一样,虽不是最好的治理方式,但也是最不差的治理方式。文字的背后是文化,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产生了不同的文明,不同的文明有其自己的文字。中华文化孕育出了中国汉字,我们的文字使中华文明不断传承,即使是现在的人也能认出古体字并知道其意思,这是我们文字语言的优点;同时我们的语言文字也有语言的共同缺点——模糊性。此外,赵教授还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文字不够规范和随意,经常出现词不达意、语意模糊的情况,但我们往往对此现象也习以为常。看似习以为常的表达方式常有错误或不妥,且频繁出现,是因为在我们的观念中缺少对这种习以为常的反思;无论是文字表达的形式有错误,还是内容有错误,只要是常见的在我们的观念中一般就认为这是对的。上述这种观点在法律上也有体现,比如一般认为“礼有差等”是不好的理念,但从不同的角度去看,这个结论也并非完全是对的。在看待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一些事件时,我们既受到古代文化的影响,也会受到自身观念的约束,所以我们应该重视观念,疑疑,亦信也。
“法深则无善治”,在一般的观点中认为法律条文和数量应多多益善,愈细愈好,但赵教授指出,越多或者越细的法律并不一定像我们认知的一样对现实社会都是正面的影响。观念影响逻辑,逻辑又影响行为。我们观念中这些观点也影响了现实中的部门法,如刑法分则的条款越来越多,因为我们认为这样有利于打击犯罪,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并非如此,一些刑法分则条文没有在实践中被适用过,因而成了具文。所以在赵老师看来“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这种观念应该在立法上提倡。
赵教授还谈到,传统文化与今日人们的价值观并不矛盾,我们应该顾及传统,同时也要进行经验性的批判。对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能使我们更好地面向未来,也能使我们的法律更好地在实践中运用。
在整场讲座中,赵教授以批判性思维,从疑与信的相互促进中,分析了法律背后的文化因素。赵教授以渊博的知识,诙谐的讲授方式让同学们受益匪浅。赵教授深入浅出又意度高远的明知灼见,使同学们认识到了传统法的当代价值,认识到了挖掘法律现象、法律文本背后的文化意蕴的价值。